?

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采訪技巧(一)

  • 發布時間:04-23 20:08
  • 新聞來源:
  • 責任編輯:王婧

    隨著新聞媒體事業的迅速發展,使得新聞類節目一直占領著電視屏幕上的重要位置。而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出現是我國電視新聞事業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發展促使行業內分工進一步細化,同時日益復雜的新聞現場也迫使新聞節目主持人頻頻出鏡采訪,以滿足電視受眾更高層次的信息需求。

    采訪是新聞活動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新聞采訪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聞報道的成敗。惟其如此,新聞采訪才成為業界和學界關注的對象。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出鏡主持人有的直接面對鏡頭作報道,有的與采訪對象面對面交談提問,有的作為新聞事件的調查者深入現場……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應該說,電視新聞成功與否,與新聞節目主持人出鏡現場采訪、報道的表達水平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

    現場報道是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面向攝像機(觀眾),以事件的目擊者或參與者身份作口頭報道。在電視新聞報道中,以直播形式播出的現場報道是最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的報道形式之一。與其它報道形式相比,現場報道具有更為強烈的現場感,觀眾更能強烈地感受到“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它把電視媒介的新聞傳播屬性發揮的淋漓盡致,將媒介對事件的記錄功能完全地展示出來,從而增強報道的真實性、可視性。

    現場報道和現場采訪在當今的電視新聞報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世界上任何一個成功的電視媒體都特別注意發揮其作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更是把現場報道和現場采訪推向一個頂峰,我們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在這方面也做了許多改進,對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采訪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白巖松曾說:“采訪中,我們的提問你無法刪掉?!蔽艺J為,用這句話去理解現場報道中主持人提問的作用,真是入木三分。在采訪中,要能做到“我的提問,你無法刪掉?!贝_實是一件不易之事。這也足見提問技巧的重要,尤其是現場采訪,提問水平的高低,將直接關系著采訪的效果。

    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做出的采訪報道卻是這樣的:因時間緊急,提的問題不是太一般,就是太乏味,不精彩。結果,到了報道剪輯之中,往往就被刪掉了,而近期在一些突發性事件中新聞節目主持人出境采訪出現的采訪敗筆現象更加值得引人深思: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舉世矚目。地震災區,隨即成為媒體聚焦的目標??拐饟岆U與新聞報道幾乎同步進行,從某種意義上實現了“直播”抗震搶險。在這場抗震救災的戰役中,新聞媒體功不可沒??v觀汶川特大地震的新聞采訪,無疑有諸多值得汲取的教訓,特別應該提出的是,在一些突發性事件的現場報道中,新聞節目主持人應該體現出更高的“人文關懷”。


    [SITESERVER_PAGE]

    一、突發性事件的現場報道新聞節目主持人應該體現出更高的“人文關懷”


    關于新聞采訪,學界給出的定義五花八門。其中,美國學者肯·梅茨勒教授給出的定義頗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觀眾,雙方以對話的形式來交換信息,以達到任何一方都無法獨自達到的知曉程度?!?/p>

    按照這個定義,記者與采訪對象一問一答,是采訪的基本形式。顯然,這是就常態采訪而言的。特殊情況,譬如特大災難的采訪,被采訪對象生命極度虛弱、搶險人員非常忙碌、地震經歷者“往事不堪回首”,不僅給記者的采訪增加了難度,而且是對傳統新聞采訪定義的一大挑戰。在肯·梅茨勒教授看來,信息的交換和流通才是采訪的最終目的,記者不是簡單的問話機器,而是在代表背后的讀者和觀眾采集信息。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新聞采訪過程中,有些采訪方面的敗筆,遭到輿論的批評。首先來看“越位式采訪”:


    (一)越位式采訪


    “越位”一詞本是足球上的專業術語,后被借用到其它領域。本文作者認為,所謂越位式采訪,系指記者的采訪活動超出了新聞倫理的底線,記者以一種不恰當的角色,強行索取信息。

    越位式采訪現象,通常存在于在特大自然災害的特殊環境下。特大的自然災害之后,抗災搶險重于一切。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抗災搶險的時效,成為一對“冤家”。個別記者為完成報道任務,在采訪時有所越位,其自己未必意識到這種采訪的危害。惟其如此,越位式采訪更應引起重視。且看兩個地震新聞采訪的例子。

    有一個女孩兒剛剛從廢墟里被救出來,說不出話來。醫生說她有心力衰竭的跡象,需要馬上急救。這個時候,某電視臺的記者居然把話筒對著女孩兒反復問:“你現在有什么感想?”以人為本,其最精神內核是尊重生命。是被采訪對象的生命重要,還是新聞信息的采集重要,與其說是媒體和記者的選擇,不如說是受眾的選擇?!爱敳稍L工作與人的生命權發生沖突時,應放棄新聞工作者一貫堅持的‘新聞本位’的新聞價值觀,這時新聞工作者的人文關懷應集中體現在對大眾生命權的負責上?!蓖?,受眾的知情權可以稍稍延后,而被搶救出來的女孩的生命安全,刻不容緩。記者的采訪和醫生的救治“爭分奪秒”,所獲取的新聞信息越多,對被采訪對象的生命威脅越大。

    CCTV記者許波在直播時進入手術室,采訪采訪即將要進行手術的已消毒完畢的醫生,將其手術衣污染,醫生怒不可遏,喊道:“你把我搞臟了!”許波依然不走,繼續問醫生已躺在手術臺上麻醉好的病人的傷情如何……徐波代表的是億萬電視觀眾和電視直播的正常進行。站在記者的立場,其采訪無疑非常敬業。怎奈這種采訪的“成功”,犧牲的是手術醫生的手術時間和病人的生命。這樣的采訪活動,已然越位太多。除此之外,越位式采訪,還表現在對搶險的軍人和志愿者的現場采訪。有位被采訪的軍人大聲說:“我不想說?!边@個有聲的抗議,無疑是對越位式采訪的抗議。越位式采訪,表面上看記者也是在代表其背后的受眾提問,實質上是記者自私的表現。新聞采訪,當堅持“有所搶,有所不搶”的原則。


    (二)極限式采訪


    新聞采訪是記者為收集新聞素材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聞事實的重要手段之一。衡量一個記者的標準,首先看他(她)會不會采訪。采訪有度的要求。這個度,又是多維的,既包括記者提問的時間限度,也包括話題的范圍限度,還包括被采訪對象能夠容忍的限度。適度的采訪,采訪與被采訪者之間可以達到最佳的狀態,進而取得較為理想的采訪效果。超出這個度量的范疇,屬于極限式采訪,受傷害的往往是被采訪者。

    在大地震采訪中,極限式采訪的例子屢見不鮮。某電視臺曾播出一則報道。記者問一個被壓著的男子:“你是哪點遭壓到了呢?”被壓男子:“全身都遭壓到了?!保ㄖ宦冻鰝€頭)記者:“那么,你現在還能呼吸不呢?”男子:“還能微弱呼吸,你快點喊人來救我嘛?!?/p>

    記者希望被建筑物壓住的幸存者提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而被困者希望記者能夠通知救援隊盡快解救自己。當事記者的采訪,是建立在被困者的險情尚未排除的情況下。再問被采訪對象還能否呼吸,已經純屬多余。不停地和被采訪對象交談,記者耗費得起時間,被困者卻實在不敢戀戰。一句“你快點喊人來就我嘛”,顯然是被采訪者終止采訪的“逐客令”,從一個側面表明極限式采訪注定以失敗而告終。

    再看一個極限式采訪的典型例子。

    在水泥板下埋了72小時后的陳堅,身體已經嚴重虛弱。四川電視臺某記者卻不停地和他說話。為了配合直播,還撥通直播間的電話連線讓陳堅說話。記者的現場煽情,使陳堅的情緒一直處于非??簥^的狀態。當他被救出時,體力已經消耗殆盡,最后離我們而去。

    陳堅離開人世后,網上對采訪他的記者批評很多。在記者看來,和陳堅聊天,鼓勵他活下去,是在盡起碼的人道主義義務。然而,因為記者缺乏醫學常識,導致動機和效果無法統一。究其原因,在于當事記者為挖掘新聞,不惜耗費身體極度虛弱的被采訪對象的有限的精力。最終,雖然記者和陳堅的對話被當作寶貴的視頻資料廣為傳播,而受眾分享這一信息的代價是陳堅的生命。超出生命極限的采訪,顯然是地震采訪中最大的敗筆。

    極限式采訪是新聞記者的禁區,不能涉足。這是因為,“人的一切權利,包括勞動權和休息權,均以生命權作為前提。生命的神圣性應當是全社會的共識,所有人都應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請自我檢查一下我們的報道,有沒有對生命的輕視傾向,有沒有對死亡的麻木?不論使用多么革命的語言、多么富于情感的語言來描寫死亡,在和平時期,任何東西都沒有任何理由凌駕于人的生命之上”。


    [SITESERVER_PAGE]

    (三)求真式采訪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采訪活動收集信息,同樣以信息的真實性為前提。但信息的真實,需要記者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偽存真,進行甄別,而不能苛求被采訪對象說實話。

    在特大災害采訪中,為了追求采訪信息的“絕對真實”,記者刻意“求真”,可能顯得相當殘酷。事實上,任何語言都有禁忌。作為記者的提問,言語的得體與否,關系到采訪的成敗。

    “求真式采訪”,即是記者直接要求被采訪者說如實以告。這種采訪,流露出記者對被采訪對象的不信任感,容易形成對方的逆反心理。如果被采訪對象是受害者,再不依不饒,窮追不舍地追問,只能表明采訪者的采訪水準有待提升。四川臺一位女記者采訪一個男孩。當時,這個男孩的哥還被壓在廢墟里。她問男孩:“哥哥還會回來嗎?”男孩回答道:“會回來?!庇浾呃^續追問:“說實話?!币苍S,除了這個出鏡的記者,沒人希望這個男孩回答自己的哥哥不會回來了。記者的“較真”,不僅違背了這個男孩正常意愿,同時也傷害了電視觀眾的感情。莫非,只有被采訪者告訴記者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哥哥不會回來,讓他再痛哭流涕、悲痛欲絕,才能達到當事記者采訪的目的?

    現實生活中,有時候,過于“求真”,近乎迂腐。記者的求真采訪,也當避諱追求這種低級的“真實”。

    成都電視臺某記者到都江堰聚源中學采訪收到保險公司3萬元死亡賠款的家長們。該記者竟然問一位家長收到賠款時的心情如何,高興不高興?

    此外,一位老太太家里的平房倒塌,收到保險公司500元賠款。那個記者又去問別人,這筆錢作用大不大。

    地震給災區人民造成的物質和精神的傷痛,是任何金錢都無法彌補的。保險公司及時賠付受災者相應的損失,3萬元的意外死亡賠償金,對家破人亡的學生家長而言,是一種有限的補償。試問,有哪個父母愿意以這筆錢換取自己孩子的性命?高興之說,顯然是記者臆測的“真實”心情。后一個例子,500元的財產損失賠償金,和老太太家的平房倒塌相比,仍不成比例。這筆錢的作用肯定有,對修繕房屋,還是杯水車薪。記者的這種“求真式采訪”,渴望被采訪者滿臉喜悅地告訴他們很高興,可見是步入了誤區,因為這種采訪本身就已經陷入了一個“真實的誤區”。


    (四)逆向式采訪


    特大地震造成將近7萬人死亡,近兩萬人失蹤,許多人家破人亡,抱憾終身。精神方面的創傷,在很長時間里難以愈合。這對地震采訪提出了更高要求,記者不能強迫被采訪者回憶地震遇險期間的特殊經歷。每一次回憶,對于包括采訪者在內的人來說,是在欣賞一個驚險的故事,而對被采訪者來說,則是一種痛苦的折磨。這種專揭傷疤的采訪,需要被采訪者按照逆時針方向去敘述悲劇發生瞬間的遭遇。這樣的采訪,可以稱作“逆向式采訪”。逆向式采訪,同樣是一種變相的噪音。

    在地震中,女民警蔣敏失去了父母和女兒。在接受CCTV時,某記者問她在地震中是否失去了親人?怎么能在痛失親人的情況下,還在拼命工作?最后的問題竟然是:“你在救助這些災民的時候,看到老人和小孩,會不會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兒?”女民警被問的離開帳篷,悲傷的話都講不出,很快昏倒。

    時光不能倒流,有些傷心的事,也不愿輕易回想,畢竟人更希望看到光明的未來,而不是生活在對往事的痛苦回憶之中。而采訪蔣敏的那個記者,問蔣敏會不會觸景生情,恰恰是以逆向的采訪問題,勾起她對失去的親人的聯想。蔣敏的昏倒,給地震采訪的逆向式采訪亮起了紅燈。但是,這類采訪模式,并非孤例。

    重慶衛視播出的《媽媽不哭》專題,主要是采訪一些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親,和在地震中剛剛生下小孩的母親。有位女記者去采訪一位在地震中流產的高齡產婦。


    記者:您在這次地震中失去了孩子嗎?


    產婦:是的。


    記者:你想過為你的孩子取一個什么名字嗎?


    產婦:沒有,我不想想這么多。


    (畫外聲:因為是高齡產婦,她已經不能再生育了)  

    記者:你老公是喜歡男孩還是女孩?


    ……


    (畫外聲:流產的是男孩)


    明明是希望媽媽不哭,該節目的實際效果則背離了專題名稱,不把被采訪對象問哭不會罷休。因為地震,導致孕婦流產。記者的采訪,追問被采訪對象是否給孩子起過名字,問她的丈夫喜歡男孩還是女孩。每一句提問,都迫使這位婦女回想起過去曾經的憧憬和幸福。顯然,逆向式采訪不適用于特大地震之類的災害性采訪。


    (五) 裝傻式采訪


    在采訪教科書上,斯諾的“錯問法”,堪稱經典。在新聞采訪實踐中,有一種裝傻式提問,為讓被采訪對象說出某句話,記者故意明知故問。這種采訪方法,不能機械地套用。遺憾的是,這樣的裝傻式采訪,在地震采訪中,時有發生。


    案例之一:來自重慶的一家4口人,開著車子趕赴災區災區群眾送食物。途中,CCTV記者采訪這家人。最后的一個問題是:“你覺得他們需要這些吃的嗎?”重慶市民給問愣住了,隔了幾秒鐘才說:“需要!”


    案例之二:有個記者問挖掘者:“你現在挖出一個人來了,是什么感受?”  

    結果,那個人悲慟地說:“還是不要講了,因為,因為……”(已經遇難)


    記者到處問:“你是什么感受?”


    地震剛發生的那幾天,災區最短缺的是食品和飲用水。給災區送食物,可謂雪中送炭。記者問災區需要這些吃的嗎?這樣的采訪,是真傻還是裝傻,不得而知,但讓被采訪者和觀眾大跌眼鏡,卻是無疑的。志愿者能救出活的被困者當然高興狂喜,救出來卻沒能活的,肯定難受得要死。明明救人者已經無比內疚,而記者的裝傻式采訪,更刺痛了被采訪對象的自尊心。裝傻裝錯了場合,收到的采訪效果大相徑庭。

    縱觀汶川特大地震采訪之“失”的根源,歸根結底源于記者對(廣播電視報道)同期聲或(報紙報道)直接引語的誤讀。為了再現地震救災現場的真實感,將新聞媒體追求的“用事實說話”,異化成用同期聲和直接引語說話。為此,不惜違背新聞倫理,和救援者搶機會,逼被采訪對象說話。采訪中片面追求“有聲語言”,希冀以此填充電視直播的時間,填補報紙的版面,卻給整個救援添了亂,傷害了被困者的感情,乃至延誤了寶貴的救援時間。地震采訪中的失誤,有待進一步的總結并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新聞

抱着娇妻让领导一起弄_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看片_chinese中国农村夫妇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